Tuesday, December 1, 2009

到新加坡惠安会公演讲

这是二度到新加坡演讲。

第一次是应新加坡教育部的邀请,这回是惠安公会的同乡为资助我的新书《小说吃》举行发布会并且安排一场生活讲座。

传言新加坡人很冷,然而我以为应该是忙碌的生活让人无法抽出时间吧。

我这两回到新加坡,却没有一丝寒冷的感觉。

尤其同乡的热情,从接机开始到送机,他们的周到和细心,让我感受到,有同乡真好的愉悦。

谢福崧会长,许森福主席、连金水乡贤、曾维修乡贤等,都不计花时费神,新书发布会和讲座会的成功,他们功不可没。

特别到来出席的新加坡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希尼尔,新加坡水彩画会的谢江水会长,画家周璧珊和李运启,还有寒川和曦林等朋友,再一次感受到友情的温馨。

最感谢的是惠安公会的酒店安排,就在美术馆的隔壁,而围全是文化机构和画廊,酒店后边就是百胜楼书城。一有时间便在附近闲逛,这三天都在享受艺术的飨宴。

新加坡的街头巷尾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大家都说新加坡有一种把旧化为新的本领。走在街上,你不能不承认,干净和绿化让人心旷神怡,还有安全感令游客在漫步时生出一种悠闲的情怀。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姚生在心中


这一张和姚生的合影,是我和姚生一起在已故画家杨邦仪的画册推介礼上拍的。

应该是三、四年前的事了。我和姚生都受邀推介杨邦仪先生的画册。姚生当时精神奕奕,记忆犹新地和我谈起他和画家杨邦仪的旧事。

他还说,他是我们一家四口的读者。因为每天早上都看南洋商报,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他问起小黑,也问起两个小孙女菲尔和鱼简。

我说姚生她们不小了,都大学毕业,在工作了呢。

姚生笑,还是小还是小。

我告诉姚生,她们到今天,还想念大人餐厅的摩天楼呢!

菲尔和鱼简,当年最喜爱的冰淇淋,就是大人餐厅的摩天楼。

菲尔和鱼简曾经告诉我,那摩天楼呀,放在餐桌上,太高了,吃不到呀,要拿下来。

那个时候,她们都还小。

时间一愰,竟也都大学毕业了。

可是姚生还是和当年一样。总是笑咪咪的。心平气和地看待世间所有的人事物。

10月7日早上,在写稿,接到镒英的短讯,震惊。

好象不久前才见到姚生,在创价学会画展开幕,在集珍庄。

姚生看起来精神还好。我大概3,4月的时候,为了写[黄乃群传记]一书,访问他谈乃群,他说,乃群画得好,有气势,说着姚生笑了,说称赞乃群画好,乃群丝毫不客气,照单全收。他回答姚生“那还用说?"姚生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真。”

姚生也是。和姚生相处,就明白什么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姚生总给人感觉真诚。

姚生话语中,流露出他对小辈的疼爱。“可惜他走得太早了,再多给他几年。。。。。。”

那天在集珍庄,姚生还好好的呀!

要走的时候,姚生说,下个星期再来呀!

我说好,等我再到吉隆坡的时候,再来看姚生。

他站在集珍庄门口,我紧紧握姚生的手,说姚生你进去吧。

姚生不进去,他仍然站着,看着我在自动梯下楼了。

我抬头,姚生在挥手,不停地挥手,就是不进去。

5个小时的车程,从槟城赶到吉隆坡,幸好柯金德和沈钧庭的帮忙,沈钧庭开车,经过以前的“蕉风”“学报”旧址,小黑因此谈起当年在大学时候,常到学报社的日子。终于到了富贵山广庄纪念馆,却见不到姚生。

非常惆怅。

隔天一早赶回槟城。

心想,也许姚生不让我们看到,他愿意永远在我们心中。

一定是这样。

Monday, August 31, 2009

祝福妹妹

过两天妹妹就飞台湾去念她的硕士研究了。

彼此都忙,要找个时间吃饭也不容易,这个晚上,终算如愿。

晚餐时,大家都在感叹时光飞逝。

记得送妹妹去念大学的时候,菲尔小姐还在幼稚园吧?现在妹妹重回大学,菲尔小姐的年龄还比妹妹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更长几岁。

时间永远在走,不停留。因此我们要选择最好的一切。随心所愿也许不容易,听着也好象不够理智,但在难以做出抉择的时候,来到这个年龄,还是顺着心里所想的方向走吧。

一切外在的语言和眼光,都不必重视。

那些对我们的快乐毫无帮助。

出去或者回来,都有好和坏。

难以决定时,列张表,把好和坏都写清楚,然后,选择好比较多的那一边。

后悔?人对自己的决定,很少不后悔的。

因为人往往向往着没有选择去走的那一条路。

对它充满幻想和憧憬。

可是,别忘记估量现实和想象的距离。

对妹妹,只有祝福。

Wednesday, June 24, 2009

我钦佩的妹妹

妹妹决定重回大学去念硕士。

我真佩服她。三个孩子还在念书,先生也留在槟城做生意,已经年过40的她,自己一人回到当年念大学的台湾去,重新当学生。

她的理由是经济不景,反正生意难做,正是再充电的好机会。

大学9月才开学,她要念硕士的消息传出来,亲戚朋友都不太相信她走得成。

但我对她有信心。

她一直是我最钦佩的妹妹。要做的事,一定会做得到,而且总是要做到最好。不是成为基督教徒以后才如此,当然,她信主以后,更加发奋图强去做好一个人,和做一个好人。看她无怨无悔地为她的教会不断地付出,我完全无法和她相比。

她对学问的追求,是她前进的动力。当年要去念大学,我们也都以为,单纯得看起来笨笨拙拙的她不可能,但她却说,不给我去念大学,我会死。

提着皮箱就去了台湾。

4年的大学生涯,让正在成长期的她学会许多东西,包括处世待人,包括好性情。她非常享受台湾的生活。时常在言谈间回忆时和我提起。她的笨拙换成了优雅。

这回她在申请大学时,也问了我的意见。我非常赞成。学问是永远学不尽的,以有尽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学问,看起来像是傻瓜一样,可是,世间上所有的付出,最忠心的收获就是学问。

只有学问永远不会背叛你的付出。

她是天下间最好的妈妈和太太,也是父母亲的好女儿,我们几个都比不上她。她对兄弟姐妹的疼爱,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她的姐姐,我真是有福气。

每天每个人看到她,永远是笑咪咪的。生活不是没有烦恼,但她从来不说,日子不是顺心顺意,但她从来不提。所有的不悦,她都可以化解。因为她有宽大的胸怀。她只记得好的事,其他一概不放心上。

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如果日子可以快乐的过,不要不快乐。这是她的选择。她只看积极的那一面,美好的那一面。她对生活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力求上进的她在追求的,是自我的满足。

盼愿她未来的日子,永远幸福快乐。

身为姐姐的我,在她要出国前,唯一能够做的是:衷心地祝福她。

Friday, June 12, 2009

曼谷的诺言


棉兰回来几天,又到了曼谷。

为什么一个同样的地方,可以一去再去?

是的世界开放了,旅游点如此之多,选择同一个地点,去了又去,因为有朋友。

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老吧,应该说,就发现,这一次相见,过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缘呢?

曼谷的好朋友,陈静兄、郑若瑟兄、洪林姐等,05年见过,以为很快会再相会,当时约好,选一个5,6月到曼谷吃榴莲,结果,时间静静地,流逝,听不到,看不见,等到突然省起,咦,居然就过了四年。

尽管忙碌,尽管工作做不完,都暂停,都放开,先见这一面吧。

郑若瑟兄,一接到消息,马上赶到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和我们握手,因为,沉默寡言的他,极少说话。但从他手心的温热,感觉到他对友情的重视。隔天晚上,非不可的请我们吃潮洲菜。每回到曼谷,定要享用美味价昂的潮洲名菜。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不必说谢谢。郑若瑟兄的情意,教人难以忘记。

洪林姐,健康向来不太好,仍然一边塞车,一边到酒店来,见了面,她清瘦了,但精神极好,仍然对看不过眼的事,照样要骂。对应该做的事,泰国华文文化的研究,照样在做。三十万的巨著已经出版,还有,还有,她说,如果真的做,永远也做不完。但她说,能够做,就要做,给下一代,留下资料,不要消失了,中断了。同样是文史研究者的黎兄是她永远的背后支持者。在她身边不断地点头。

陈静兄,我们要回的早上,约10点赶到酒店来,一来就骂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我说来之前已经知道他要去厦门公干,因此就不说了。他说如果知道,他可以改期。他刚坐下,电话响起来,原来当天早上10天他有个会议要开。他说别理了,让他们等。在我们不断地催促下,他终于去开会,但是,他的司机和车子,留给我们去机场用。05年来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车子和司机变成是我们专用,他说,他懂泰国语,他可以叫的士。

这回让杨玲费心了。她帮我们安排节目,带我们到留中学会去交流,遇到两个画家,一个来自广西的苦觉,还有随着小诗磨坊成员博夫兄一起来的北京樊大牛,我和两个画家在留中学会作了两幅合作画,送给留中学会,还有小诗磨坊。

曾心兄的小红楼,已经成为曼谷文坛的著名景点。是台湾林焕彰兄来曼谷住宿的地方,也是小诗磨坊成立的地方。小红楼之美,喜欢悠闲慢活,喜欢盆景,喜欢喝茶,喜欢谈文说艺的朋友,一定会爱上。

留中学会的刘助桥副会长,两年前在厦门认识。他请的午餐是留中学会里酒店中餐馆的点心宴,美味可口自然不必形容。当年在厦门大学一见,刘助桥先生的朴直,还有谦虚,令人印象深刻。这回听他提起我的文章,才晓得他阅读之用心。他说去年动了手术以后,记忆力衰退,但是,边吃点心,他边提起我的旧文章,居然记得一清二楚。作家最感动的事,莫过于有人记得他写些什么。

留中学会对泰国华文作家的重视,从他们每年帮忙出版书刊,举行推介礼,便一目了然。泰华作家因此对文学创作更为热情,是留中学会的功劳。

梦凌请我们夜游湄南河,是此次曼谷游的重点。虽然当晚已经让郑若瑟兄请吃晚餐,梦凌依然盛意拳拳,非上游艇一游不可。不会浪费钱的,她说。果然是一餐美景的盛宴。

庄萍姐亲手做的粽子,是道地的潮洲粽,也让我领教了,原来一个粽子里边,可以下那么多料,太好吃了。

自96年一别,便无消息的诗雨,重聚的时候,听到我叫她,非常高兴。是的,有的人你会忘记,有的人你永远放在心上。诗雨真诚的友谊,被澳洲的心水记在文章里,数次重读,怎么会忘记?

这回幸好杨玲帮忙,见了老羊兄。虽说已经退休,说话仍然中气十足,而且记忆一样好,精神奕奕。老作家和老编辑集于一身的老羊兄,是很多作家朋友的朋友。

可惜时间关系,没有见到黎毅兄。他是疼爱关怀我的编辑,隔不久,一定要再到曼谷,一定要见黎毅兄。

没有见过面的杨玲和博夫,在我们一下飞机,就见到他们。从前不曾相见,也不认识,因为文字的缘份,他们在百忙中,遥远的路途也不介意,到机场来接我们。这样的友情关爱,一个谢字不足以说尽。

泰国的朋友,让我们回来以后,仍然留恋着泰国,照样许下诺言,曼谷,我们还会再来。

Friday, June 5, 2009

追求的是黄金还是爆米花?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菲尔说她看了一部很好的电影。

全间戏院在笑,但她的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CLICK。电影的名字。

对电影非常挑剔的我,被她提到电影中的一句话感动了,要她找来CD给我看。

没想到时光匆匆,居然已经是3,4年后,才真正有时间坐下来,全家人一起观赏。

一个现代人,被工作压力压抑得透不过气,生活迫人,突然获得一个遥控器,在生活中,把不喜欢做的事,按一下遥控器,不爱的事都向前走去,不必再继续苦恼。

他想要成功,按一下遥控器,就来到成功的日子。

可是,突然间他发现,他错过那么多生活细节:

孩子们成长的日子,和太太相亲相爱的日子,和父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切都被他的遥控器控制着,被他带着往前走去,他不必去体验,同时,和亲人在一起的温馨都被遥控器带走了。

终于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醒悟,步伐应该慢一点,生活应该去体会,尤其是亲情、爱情,友情,当他发现,家庭才是生命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时间了,所有的从前,过去,都被他轻易地一按,遥控器让他错过这些美好的时光。

人们以为自己看着彩虹,向前追求的是黄金,待走到前面,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包爆米花。POPCORN。

可悲吗?

幸好,只是一个梦。

醒来的他,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一切都还来得及。

观众是否也跟着醒来了呢?

Monday, May 18, 2009

怕的事情太多了。不然今天也不会一事无成。
列一张表,大概不够写。
有些怕会消失,有些怕永远在。
最近的新怕是A流感。
本来乖乖在家,那怕就小一点,偏偏最近特别忙,总在路上。
明天要去搭飞机,真的有点怕。
原来是后天的班机,这回是提早。
然而,怕有什么用呢?
既然一定要去,就叫怕离开吧。
郑丁贤在专栏里说得好象中A流感的机会和中马票一样,如果是这样,那就放心了。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怕,再年长一点,就什么都怕,听说,渐渐就会走进不怕的境界了。

Thursday, May 7, 2009

我也是李润强医生的读者

其实我也是李润强医生的读者。

那天的告白,写出我是李永业医生的忠实读者以后,本来接下去就要写李润强医生,结果工作太忙,先是去了两个国家,帮忙其中一个地区策划当地的文学节,做了几个演讲,还有文学创作的评审。一直在忙着的艺术家介绍文章没有中断,今年要出版3本有关艺术的新书。

但是,最近看到李润强医生写《对A流感的感想》,忍不住放下手上的工作,要说几句话。

李润强医生的文章非常生活,一定很吸引一般读者,不只是我一个。

他很喜欢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专栏。不知道是不是理科的训练,他的专栏文章总是有头有尾的,喜欢把一件事情从头说起,他有一颗已经培养起来的慈善心肠,使到他在文章里往往苦口婆心,对社会、群众和病人加以劝告,有时不限于病情,许多当今的社会现象也会被他带进他的医生生活里,出现在专栏文章中,最后他会发表他对是篇文章的个人感想。

我时常想,如果他以后不要当医生了,他可以当小说家。不过,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从他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地关心病人,怎么替病人担心。这一点和他专栏的邻居李永业医生一样。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好医生。最好还有更多更多。

最近我听说一个医生朋友要到欧洲开一个专业的医学会议,但因为突然爆发的A型流感,他马上取消行程。
在这个时候看到李润强医生在已经知道香港证实了第一宗A型流感病例,却照样出席亚洲骨质疏松症联合会的常年会议及委员会会议。诚实的医生在文章里异常坦白,他也有担心和害怕,甚至提到在飞往香港的机上,机舱里有不平常的安静,连呼吸声都听得到。有人咳嗽几声,隔壁的搭客就会用手帕或纸巾盖着鼻子,甚至停止呼吸一分钟!
如此紧张的时刻,李润强冒着自身的健康危险,也出席了会议。

他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自己问自己,在回到马来西亚时,会不会被隔离呢?说明他还担忧。
又给自己安慰和打气:应该不会吧?

一篇短文章,让我们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有医德医生。

李润强,或者是李永业,让我看到,无论是做医生,或者做作家,重要的是先做一个人。

Monday, May 4, 2009

手机礼貌

来到一个泛滥使用手机的年代,在大马社会,不论是男女老少,几乎是人手一机。

在公众场合,许多人对身边有人也丝毫不介意,高声对着手机聊天甚至倾诉心声,对于心事泄露出来给旁边的人听见,一点也不在乎。

这些人有没有考虑旁人的感觉呢?你的不在乎并非他的不在乎呀。

美国前纽约市长朱尼,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半途停下来,接听太太的来电,引起不少市民的争议。

这之后美国针对一千五百位成人做了一个意见调查,发现超过80巴仙的美国人,对旁人在公共场所扰人地使用手机而觉得光火。另外有20巴仙的人,曾因当众使用手机而受到旁人的指责。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即使干扰用餐或在会议进行时,仍然无法克制自己不使用手机。

用手机是一种方便,在方便自己的时候,请为他人着想。时常在巴士、轻快铁、超市、购物中心、咖啡座等公共场所,对着手机大小声讲话,把周围的人全当透明。还有更严重地得了一种“一分钟不可无手机”的病患者,甚至会议期间、听演讲的时候、在电影院里观赏影片时,既不把手机铃声关掉,照样接听手机,同时也不压低嗓音,叫所有的人都和他共同分享他和手机来电者的说话。

有的人对别人的秘密完全没有兴趣知道,同时,顺便提醒,尊重别人是一种生活礼貌。

Saturday, May 2, 2009

再富,也要穷孩子

再富,也要穷孩子 朵拉

上个月我在雪兰莪加埔小学演讲,主题是《亲子关系》。听众大多为关心成长中的孩子的学生家长。

演讲过后是提问时间,一个家长提了最近在网络里广为传寄的“再富,也要穷孩子”,问我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网络上传来的故事中提到,澳洲人民生活富裕,但他们对孩子的的教育理念与华人大不相同。他们认为,孩子从小过份呵护和照顾,长大以后,不但无法自立,而且不懂感恩。

对于生孩子,大马华人大多都是重质不重量,一心要让孩子有最好的教育,还有最好的享受。曾经在过去吃苦的家长,对苦的滋味非常熟悉,因而害怕下一代会和他一样苦。所以把这句名言传宗接代,一说再说: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由于如此,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他喜欢,只要他快乐。

一切以孩子的感觉为重,孩子的需要,就是最迫切的需要。

孩子的手机比父母的还要新款贵重,孩子的衣著鞋子比父母亲的还要名牌,孩子吃的东西比父母的还要讲究。孩子不知道如何赚钱,但他们知道如何花钱。父母给孩子一张附加信用卡,孩子去购物中心花钱,就像大富豪一样的奢侈,买任何用品从不看价码,反正把卡刷一刷,名字签了,父母自会替他付账。听过有孩子告诉我,没有钱,没关系,到银行靠墙的按钱机器按一下就有了。

因此孩子几乎每星期都到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去闲逛,看中什么,不必考虑,马上买回去,至于用不用得上,是另外一回事。

一橱的衣服鞋子,有的只穿一两次,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穿过,但是,照样不停地购买,他们的理由是橱里的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不穿?不合穿。为什么不合穿又买?买的时候以为合穿。

家长有时候会骂孩子不懂储蓄,不知节俭,随便花钱,胡乱刷卡,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在纵容孩子?

而家长的纵容,造就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学会不劳而获,享受富足,贪图安逸,他个人的需要才是重要和紧要,其他人他都不在乎,更不放在眼里和心上。

家长要是眼光放长远些,想到孩子的后半生,已经年老的我们再也不能参与,年轻的孩子需要自己独立,那么在让孩子往前继续走自己的路之前,一定要先逼他学会照顾自己。在孩子的经济无法独立前,不许购买名牌、不乱签信用卡、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孩子从来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才会胡乱花钱,同时不知感恩。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的孩子听起来是一则笑话。人上人也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处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在物质上我们不必让孩子过于丰富,但在精神上,我们绝对不可以穷孩子。

可惜眼见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恰恰相反,往往是物质上非常富有,精神上完全空虚。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蘇珊 · 包以爾是誰?

才華決定成敗

蘇珊 · 包以爾是誰?

這幾天在電腦網絡的YOUTUBE獲得超過數千萬次的點擊,甚至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著名主持人拉瑞金(Larry King也為她作一個越洋專訪。

她是被人稱為土里土氣的中年大媽的新出道的英國歌星。

在英國才藝比賽的節目中,她一出來,現場傳出一陣大笑,是嘲嘰的諷刺的笑聲。出世時因腦缺氧而有學習困難的她,長得普通平常,衣著打扮更是鄉土味十足。然而,當她開口唱出舞臺劇悲慘世界我曾有夢時,全場為之轟動。

她那干凈天然,仿佛來自天籟的聲音,即刻把全場觀眾都震攝了,大家只聽到她美妙的歌聲,忘記她不討好的長相。

唱片公司SONYBMG馬上送上合約,她在還沒有得獎之前,就已經擄獲全球電視機前觀眾的心。

才華讓一個就算長得不美麗的人,也變得漂亮奪目。

出色的才氣,才是決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

其實中國人早就說過了:人不可貌相。

Tuesday, April 28, 2009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4。來融

4.来融

潘金海说此次棉兰行,他最难忘的人是洪华强、孙国静、李岳峰阿理夫妇和林来融。之前他在吉隆坡和来融见过面,两个人一见如故。到棉兰前,他也见过阿理和岳峰夫妇。因此在去棉兰前他问我,洪华强和孙国静是做什么生意的,为人如何?

我很抱歉地告诉他,我根本不知道两个人是做什么生意的,交朋友我通常只看是否谈得来,至于他的环境和背景,一概不清不楚。但我知道的是洪华强是支持文学艺术的文化人,至于孙国静我不会形容,但你去到以后,肯定会非常喜欢他。我这样告诉潘金海,说到来融,我只见过一次,根本不熟悉。

首次见来融,他不太说话。后来他告诉我,他一个人的时候都不讲话,要待身边有朋友相互激励,方始滔滔不绝。2007年到棉兰,下机后到他的餐厅吃饭,那餐厅的名字很特别,又好听,叫“米饭说话”。

后来没有联络,一直到093月,我们要赴棉兰前,他来到吉隆坡。为了5月苏北文学节事项,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巧合的是我正好也人在吉隆坡,于是约了时间见面。

这才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槟城韩江中学的毕业生,我是槟城人。因为如此,我们竟然谈起了中学时代的人和事。再说一说,原来我的中学同学,和他的中学同学,居然是结不成婚的情侣。

两个人替他们唏嘘不已,才发现我们性格相像的地方是多管闲事。本来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却为彼此的同学而嗟然叹息。

到了棉兰,国静和来融为了5月的文学节特地去考察,陪同我们一起到多巴湖。路上他和国静的互动,两个人的幽默和他们彼此的友爱,让我和金海夫妇另眼相看,放在心上。

在棉兰的几天,来融事多又忙,但他总不忘记每天联络,问我们在那里,然后一有时间就抽空来陪我们吃喝玩乐。

像这样的朋友,只有棉兰有。

到棉兰,因为和槟城相似的福建话,令我没有陌生的感觉,但是,主要的因素,还在于当地友人的热情。女儿问: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到棉兰?以诚相待的棉兰人,掏出一颗真心来交朋友。今时今日,已经逐渐在消失的美好的人性品质,在棉兰,你会找到。

我在棉兰有很多真诚的好朋友。这一点我在演讲的时候说过,并非说给棉兰人听了开心,而是出自我内心的真话。

人生,因友情而美好。

Friday, April 24, 2009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3。華強

3.华强

棉兰花艺联谊会的诸多朋友中,第一个认识的是洪华强。2007年他到机场接我和小黑和菲尔。文质彬彬、礼貌周到,客气中带着纯稚亲切。当天一起吃晚饭,是我第一次吃到油炸类似虾饼的一种树的果实的油炸薄饼,脆脆略带苦味。我说咦,这是什么?华强问好吃吗?我说好吃。

要回去的那天,华强送了两包由果实敲得扁平的未炸的饼到阿理家,给我们带回大马,说是特地托人到亚齐去买,因为那边的最可口。这一次和潘金海一起到棉兰,也是华强为推广当地的文化艺术和提升人文境界,为我办一场文学演讲,为潘金海主办一个《南洋风情》水墨巴迪画展。这回我们没有人提到这种果实的饼,但在临上飞机的那个早上,他约我们到他家喝茶看壶,并送我们各两包饼和两包咖啡粉。

印尼的骄傲成为他的骄傲。“这饼是亚齐出产的最好吃,印尼是咖啡的原产地。”原来在潘金海画展开幕的下午,他亲自泡了咖啡送到会场,为我们提神,并问我们味道如何,我们说很好,不知已经就此埋下送咖啡粉的因缘。

在我首次到怡馨苑画展当天,在这回潘金海于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画展当天,都是他亲自动手挂画,爬上爬下,似乎不会累,但是汗流了一背。我看着,说谢谢,然而言语无法形容心中的感激。 潘金海则感动得一直和我说,我很感动我很感动,我说是是是,还有点头点头点头。

画展是他负责主办,所有事项亲力亲为,还要请吃饭,且买了我的花言花语水墨画,又买潘金海的画作。他带来名茶,让我们品尝,并邀请我们到他家,观赏名壶,喝好茶。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是没有读书的人。但他对茶叶和茶壶的学问,都在言语中。之前曾经迷茶迷壶。然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任何物品迷惑的。玩物丧志的道理他完全清楚。来到今天,他说:最喜爱的壶不是名家作品,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壶,已经走过执著的时候。他对爱壶人的劝告是:收壶别太执著于制作者。看惯葫芦不稀奇。此刻的华强,是淡淡地,笑着喝茶笑看壶。

你不会相信,他是一个没有读书的人,也许当年的印尼环境让他缺乏学历,但他的学力比谁都高。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 2。國靜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


2.
国静

第一次去印尼,如果按照我的选择,应该是巴里岛。作为喜爱画画的人,有人曾说,没到巴里岛,不能算是画家。意思就是凡是画家,都应该到巴里岛去找灵感。

但巴里岛没有认识的印华作家协会的文友。

结果就到了雅加达。受邀参加亚细安华文文学研讨会和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孙国静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因人多,没有机会和他私下聊天或说话。

后来到棉兰,是孙国静来接机。

小黑也在车上,一路上我们和国静说话,他完全没有反应,严肃的脸毫无表情,仿佛一直在沉思(让我想起罗丹的思想者),只是唔,嗯,啊。天呀,这算是什么回答?我低声和小黑说,他到底听得懂我们的华语吗?为什么没有反应的?

当时对印尼华文作家极为陌生,对印尼的华文水平也不太了解,只好自我解释,应该是不知道我们说些什么吧?

我有点不安,他是不是被强迫来接机的?

终于到了要请我们吃饭的餐厅。

我是如释重负,我看国静也是。

后来熟悉了,才知道对他的误会有多大多深。

一回他到槟城,我们带他吃餐厅,他说他比较喜欢槟城的路边小食,结果餐厅吃饭出来以后,我们就把他载到著名的街边小食摊。果然他没有说谎,起初我还以为他是客气,但见他毫不掩饰吃得津津有味,让尽地主之谊的主人和他都一样开心。

接触时间日长,国静的优点逐渐流露。我的女儿菲尔把风趣的国静伯伯称为冷面笑匠。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都是笑话,不知意会的人听不出来,因为是非常幽默令人会心的冷笑话。

和他出门三日,发现他对人的关心是沉默不语的,一路上表现出来入微的体贴,如果不是细心的人,便察觉不出。国静从来不抢风头,不居功,是一个大家都愿意和他长期交往的朋友。

Monday, April 20, 2009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1。阿理

人生最美的是朋友 朵拉

我的两个女儿最喜爱旅游。她们喜欢到有人文、音乐和艺术的元素的地方,也就是说,去旅游的景点,必需有她们喜欢的艺术、音乐和人文的成分,再加美丽的风景,要不然,她们缺乏兴趣。“世界上美丽风光的地方太多,我们的经济和时间都有限,因此去旅游要有所选择。”

首次到棉兰,应雅加达印华作家协会的邀请,和小黑出席作家协会主办的华文新书推介礼,并作演讲。那个时候到了多巴湖。

第二次去棉兰,是棉兰茶艺联谊会怡馨苑的副会长洪华强邀请我和小黑以及女儿菲尔去演讲及主办我的水墨画个展《花言花语》。两次的棉兰行,令我对棉兰的人情和风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我告诉孩子们,将于2009314日至22日再到棉兰时,小女儿抑止不住惊诧,她说她上网去看过,虽然多巴湖号称小瑞士,风光明媚,不过,似乎并不值得一去再去,然后还要三去。尤其是她听我说,今年521日至25日,棉兰首度主办苏北文学节,我会再应邀去演讲。

年轻的孩子不晓得,一个地方,殷切地在心中召唤,让你放不下,让你思念不断,已经不是因为风景的诱惑,而是当地人情之美。

1.阿理

见到阿理的时候,是在首次从多巴湖回来棉兰市,印华作协在UNIPLAZA宴请午餐。我们抵达时已经是中午12点左右,3点必需离开到机场返回大马。

女人很奇怪,喜欢自己在心中创造一个形象,幻想自己是那样气质优雅、漂亮、出色的秀气素净美女。当我见到阿理的时候,仿佛看见了平日自己在心中对自己的要求。这就是我要成为的美女形象了。

由于前几天的文学会议她没有出席,也没到多巴湖,因此饭桌上的见面是我们的首次相识。

从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和她两个人不停地,彼此都在挖心掏肺。言谈甚欢到甚至偷偷逃离现场,不吃当天的午餐,她和先生岳峰带我们去吃道地的棉兰巴东饭。午餐回来以后,马上要出发去机场,我们的沟通不得已只好暂时停止。

我是一个不容易交朋友的人,不久前和20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聚,她们才坦诚说出来,当年在学校, 同学们对我的印象是:冷淡,不说话,骄傲,不理人。

见到阿理,这些不良特质完全自动消失,变得热情和平易近人。

过后就时常在网上相遇。两个人都有自动献身的热诚,说个没完没了。她是一个真挚诚恳,有点迷糊,有点傻气的朋友。对人对事没有防备之心,对朋友更是至情至性。

文学艺术是我的至爱,同样是她的。提到文学创作和绘画书法,我们益发投机。这就奠下了棉兰茶艺联谊会邀请我去画展和演讲的机缘。

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以及柔软学习心的阿理,对自己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皆异常谦虚,事实上她写得一手好书法,画得一手好画,还有即将出版的好文章――5月在多巴湖推介的散文新书《迟来的春天》。

谦虚是因为她书读得多,认识的学者专家也很多,因此老把自己贬得低低的,这种态度将造就她未来的文学和艺术的美好成就。

我不敢称赞她太多,因为她老是要求,赞赏的话越少越好,曝光率越低越好。

Sunday, April 19, 2009

浴火的凤凰

浴火的凤凰

――位于棉兰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朵拉

两年前,因棉兰茶艺联谊会的洪华强副主席大力支持,小黑,菲尔和我一起受邀到棉兰,在怡馨苑各作了一场演讲,我的水墨画也在茶艺联谊会会所展出。当时阿理就与我们提起棉兰华社正在筹建一间华人学校。这是自1966年,印尼华校被关闭30多年后,露出来的第一道黎明的亮光。

2009314日,因着棉兰茶艺联谊会的情谊,我和画家潘金海夫妇,一起再到棉兰。这一回是大马岭南画会会长潘金海的水墨和巴迪画《南洋风情》个展,以及我的文学演讲。画展和演讲的场地正是在苏北华联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起源于20041226日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海啸。无情的大海酿成损失惨重的世纪大灾难,幸好有情人间的世人纷纷奉献爱心。当全世界人民在为救灾救难而努力的时候,印尼全国人民更是积极地出钱出力。热爱以及关心教育的苏北华社义不容辞不分种族,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为1000多名印华两族学生提供校服、鞋袜及学习用品,没有丝毫犹豫承担起协助灾民子女在棉兰的入校读书问题。

这份热心和付出,获得正在苏北救灾的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女士的关注,她于是代表星洲媒体集团,创议建校,认为既可推动复兴华文教育,又可协助贫困子弟,特别是为灾民子女提供求学机会。此事经棉兰华社贤达廖章然、张家础及陈民生三位先生,在印尼和大马之间努力奔走,不辞辛劳积极协调,终于与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达到捐款协议,星洲媒体集团捐出马币450万令吉,协助苏北华社创办学校。

苏北华社精英们黄印华、陈明宗、苏用发及徐煜权等先生在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前题下,以民主协商方式,组织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马上进行筹款建校,为学院今后的维持和发展,又再成立苏北国民教育基金会负责管理校政。

2007527日在座落于棉兰市繁荣热闹的浮罗骨区,与国营电力公司建筑群为邻的地段举行奠基典礼后,62日由苏北华联代表苏用发和廖章然两位先生与星洲媒体集团主席丹斯里拿督张晓卿,在吉隆坡签署捐款协议书,在场见证的有苏北华社的张家础、张洪钧、庄钦华、陈民生及星洲日报萧依钊,商定校名为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这是苏北华社公有的教育机构,办校宗旨为培育英才,报效国家。重视教育的华商如陈明宗、吴和敬、陈鹤秋、梁铭卿、斯里拿督黄双安等为首的华社精英率先慷慨解襄,并获得众多热心人士纷纷效仿,踊跃捐助建校基金。2008820日,这座建筑雄伟、设备完善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宣告落成。

同年98日开学。于2009117日成立二周年暨迎春晚会过后,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为加强师资阵容,提升学识水准,特走访中国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和华南师范大学,要求协助增聘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师。

苏北华联大公无私的付出和努力,赢得印尼全国华社好评。前苏东中学校友,也是印华作家协会副主席,把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当成义务也是责任的许鸿刚,专程从雅加达来棉,亲临亚洲国际友学院访问并慷慨捐献巨款。棉兰中学校友凌华承,自己捐出巨款外,并动员棉中校友和雅加达社会精英参与“印尼国民福利基金会”,雅加达热心企业家吴宗宽亦捐出巨额建校基金 。已经率先捐了巨款的崇文校友陈鹤秋、许丕强、陈进强及吴其顺等,继续动员其他校友和同乡大力支持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建校工程。棉兰和雅加达热心公益的华社宗乡团体、校友会成员、著名企业家等纷纷投入关怀和支持。棉兰报业钜子丘怡平、名企业家如张天财、 符祥福、黄成全、黄成榛、黄成甲、黄秀丽、黄成荣、张云章、张绍秩、林荣胜、苏金丰等都作了极大奉献,甚至远至中国北京的姚丹和新加坡的蔡世家都来响应。

中国陕西省前政协副主席,也是棉兰苏东校友苏明,2009225日到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在留言簿上留下鼓励和赞扬的金玉良言“多人拾柴火焰高”。

“多人拾柴火焰高”,2009314日一抵达棉兰的晚上,我就听到这句话。当晚由苏用发先生宴请,华联诸友廖章然兄嫂,陈民生兄嫂、陈庆明兄嫂、洪华强兄等亦列席、还有我的老朋友孙国静兄和岳峰阿理夫妇也来陪客人。我向苏用发先生道谢,并谢谢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邀请,画家潘金海和我才得以到棉兰画展和演讲时,赞赏华联诸友的功劳时,苏用发先生谦虚地告诉我“多人拾柴火焰高”。

苏北华社成立华联的用心,不只在学校教育,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同时也在积极不断地主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当晚的饭局上,廖章然先生说出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希望提升苏北华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境界。”

在已经建好的四层大楼里,除了教室、化验室、语音室、电脑室、远程教学室、图书馆、教师办公室、出纳室、诊疗所、储藏室、食堂、教务行政室、控制室、厨房间、水电供应室、学员活动中心、篮球场、以及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之外,廖章然先生还说:“其中有个琴棋书画室,是为了要推广文艺活动所用。”苏用发先生非常慷慨:“只要是文化艺术的活动,随时可用,一概不收费。”出席饭局的华联诸同仁,异口同声:“这间学院来自华社,凡是有益社会的事,华社便有使用权。”

教育和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必需坚持维护,努力不懈与时并进,才能够让一个民族骄傲地伫立在这世间上。

惊天动地的地震与海啸,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大灾难,同时却也让苏北棉兰的华文教育重新出现令人欣慰的转机,同样身为海外华人,大家对这只浴火的凤凰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2009328日写于槟城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喝茶背后

喝茶背后 朵拉

――棉兰茶艺联谊会《怡馨苑》

“在茶的和平友善,清廉俭朴、高洁宁静的精神指引下,显示出雍容宽大,一派的清和敦睦。”“一意执著地把茶的甘香传遍处下,把茶的艺术带到万户千家。”棉兰茶艺联谊会在5周年纪念特刊中,编者在编前语道出成立茶艺联谊会的宗旨和目的,也带出了茶艺联谊会会友们的心声。

1999612日,在茶友的鼎力支持下,于李远方先生的办公室,正式成立“棉兰茶艺联谊会”。主席为李远方,第一副主席洪华强,第二副主席陈德贤,财政陈锦兴,副财政黄立龙,印尼文秘书陈庆明,华文秘书钟凡。那年9月,购得土地,并成立十人工作小组,开始筹建“怡馨苑”,这里是棉兰茶艺联谊会的会址。

“怡馨苑”是全印尼第一所茶艺馆,他们不称茶艺馆,自称联谊会,因为这批爱茶人士不仅重视茶的艺术文化,还把品茶和友谊看得一般重。这一点洪华强在会徽的内涵里写出《茶人的心愿》时已经说得很清楚。棉兰茶艺联谊会的会徽设计以茶叶、陶壶、茶字为经,因为期待在茶叶飘香时,广结同好,欢聚一堂,品茗啜香,沟通思想以及创造和谐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喝茶不只解渴保健和品尝味道,更想藉此沟通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既有收藏价值又兼备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陶壶,逸扬茶汤之色香味,再从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学习传统的喝茶礼仪。茶人用热诚的双手,迎接大家一起到来交流推广茶的艺术,促成优雅友爱的社会。

友爱的社会固然非常重要,要是能在友爱之外,添上优雅,社会将更为美好。友 爱是一种生活需要,优雅是一种生活品味,听着,仿佛有无优雅并不关紧要,然而,懂得追求优雅的境界,却是文化提升的基本入门。

中国被称为“茶的祖国”,茶的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印尼的华文教育被封闭超过30年,中华文化因此出现断层现象,当开始见到曙光的时候,棉兰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马上成立茶艺联谊会,为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茶艺联谊会,爱茶的人正如主席李远方先生说的“品赏茶壶说茶事,讲古论今话未来”,每个周六到怡馨苑来相聚泡茶,喝茶,互相欣赏茶友们收藏的茶壶之外,他们也积极地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量。

主办中国象棋比赛, 多次选派苏北代表参加全印尼的象棋比赛;致力于书法和水墨画的交流及展览;举办各种中华文化讲座。凡和茶艺有关的泡茶表演及比赛等更是不余遗力协助,邀请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国爱好茶艺茶壶的茶友到来交流,组团带领棉兰茶友到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各地去取经。茶艺联谊会的领导不断努力提高会友们的文化程度和茶艺知识。他们将茶艺馆的三楼修建为备有冷气、音响、放映等功能的会议厅。除了接待贵宾和会议之用,平日供会友们沏茶高歌,播放系列茶艺、茶道、保健及华夏文明的光碟。

喝茶的学问在于茶道,茶道的发扬是为了提升文化和修养,学习享受生活的境界。现代社会处处见人在推崇“乐活”,“慢活”,皆是叫人别把日子过得太紧张,别让精神添压力,脚步要更缓慢,才能品味快乐。粗糙生活,匆促日子,已经不是今人的选择。棉兰茶艺联谊会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常喝茶背后,对优雅文化的弘扬和推动的那份用心。

这篇文章是我对棉兰茶艺联谊会诸同仁致上的万分敬意。

2009325日写于槟城

Saturday, April 11, 2009

澳门摇钱树

澳门在印象中有它独特的美。老城区,历史城区,文化古迹,还有海边的风景等等。

不在赌场。

纵然澳门从前给我的感觉是,满街都是赌场。

到了澳门,发现这是事实,名称叫娱乐场,真正的内容,是赌场。

在赌场附近全是当店和押店,觉得很新奇,当和押这两门生意在澳门如此兴隆,赌客究竟是赢是输多少有了答案。

当然赌场也有美的,可是,也许是从小受的教育吧,对赌场有一种排斥的心理,也进去参观了,好奇呀,但由于无知,就有了无知的好处,什么都不懂,没有十分钟,只好出来。

看见为了吸引游客和赌客为设的摇钱树,之前澳门的朋友陈迎宪还问,要不要看摇钱树?

一听,太俗气了,马上摇头。

后来路过摇钱树的赌场,孩子之前一天已经看过,劝告两个老人别过分清高,变成故作姿态了。

也是,进去一看,当成娱乐。

有人拼命投钱,据说钱投中了,进去赌场就会赢钱。

没有想要去赌场的人,看着别人未赌已经送钱给赌场了。

果然不愧为摇钱树。

Wednesday, April 8, 2009

在路上过日子

真想回家。

人总是向往自己手上没有的东西。

许多友人羡慕地说,你真好,几乎每个月都有两个星期以上不在家,到处旅游。

好象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在家和路上来来去去的,很好吗?

他们说的,是他们想要的,一旦要到了,是不是也会喜欢这种生活呢?

这两三年,几乎是在路上过日子。看着很多时间被交通工具卷走,心里痛惜。

就只能拼命在路上读书,读到眼睛都眼圈黑了,眼袋肿了。

不过,要是没有拼命读书,难道就不会长眼袋了吗?

这是岁月赠送的,不是生活给的吧?

后来孩子们说,妈妈,别叹息啦,路上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呀。

惊醒,是的,应该把在路上的日子,也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放开心胸,去享受在路上的一切好与接受一切在路上的坏。

有时候是车子,但因为时光不留人的恐惧越深,大部分时候是飞机,开始听从女儿们的话以后,渐渐地期待,最好有时候是火车。

时间越用越不管用,然而,当投入路上生活以后,也许火车让人更能享受路上的时间。

其实我不相信算命,但有个会算命的朋友说,我命中注定有三匹马,因此会不停地奔波。

天呀,这个算命的朋友,他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性质,在他告诉我的当时,我的生活还是相当平静并且有规律的。

当他替我算了命以后,果然,从此就一直在路上过日子。

不知道要不要相信算命呢?

女儿说,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老人的特征。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棉兰感动

每回去棉兰,都要感动一次。

爱好旅游的女儿不明白,棉兰不就一个多巴湖吗?固然人称小瑞士,但是不足以每年都要去一次吧?今年更是三个月内去了两次。

她鼓励我,世界上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这样一去再去,哪有时间和金钱,再去享受其他别的美丽风光?

一个地方,不断地去旅游,深深地吸引人的,不是风景,而是人情。

在棉兰的老朋友,阿理岳枫一家人、华强、国静、来融、选雄、奕光、晓星,这回加进了淑卿、雪樱、维典、瑞娇、钟逸、李远方、张洪钧夫妇、华联的廖章然和章家础,还有努力在建希望小学的苏用发、慈济的郑祥南先生等,每个朋友都如此热情,亲切得叫人一颗心变得柔软。

一起去的画家潘金海,抵达的当天晚上,晚饭后在餐厅外面就告诉我,你叫他们不要这样,我的眼泪快禁不住了。

餐厅外头的灯光有点暗,他没有看到,我的眼泪也一样在眼眶里徘徊。

Thursday, February 26, 2009

我是李永业医生的忠实读者

每个星期四,南洋商报李永业医生的专栏,是我从不错过的文章。而且把他的作品介绍给小黑,菲尔和鱼简。由于大家没住一起,因此通过电话或者电邮一再的提醒,结果菲尔说,他是你的偶象吗?总是念念不忘。她的念的意思是我一直念一直念。她说已经知道了还不停地“叨叨”不绝,表示我这位老妈妈已经完全进入老年的状态。

他们三个家中的重要人物,工作忙碌,我是坐在家里最闲空的人,每天一有时间就到处找好文章让全家人一起来分享,其实是在找全家人的共同话题。

在文章里,李永业医生写出他的生活,他的病人,他的理想。听起来似乎也只是个人的琐事,但他笔下的文字却透露了他的温柔敦厚和满怀的爱心,不只是对家人的爱,他把病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这份大爱胸怀是我追他文章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文字魅力。简直无法想象才16岁就已经离开大马到北爱尔兰去受教育的他,华文水平居然不输给许多大马著名作家。简净而有力的文字,内涵细微的观察,又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因为实在是超于一般人的水平,有时候阅读着的我,甚至怀疑他是先写英文,再翻译成华文才作发表。哈哈。要不然,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一般受华文教育的华人确实不太一样。

通过一个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作为医生,他很杰出,处在充满只为赚钱不为病人着想的医生的今日社会,他是一个异类。

现年39岁。 毕业于吉兰丹中华国民型小学和中学。 考获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士和硕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泌尿外科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泌尿外科学士、欧洲外科医院学沁尿科院士。 去年4 月,他结束了21年旅居外国的生活,带着妻子与一对儿女回流大马。

这份履历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一个有医德又具有慈悲心的医生才值得叫人尊重爱载。

英国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生活素质,以及居住的文明环境是当时鱼简在伦敦求学时最难忘的,我不过在那儿小住几天,已经非常赞叹。旅居21年的李永业医生最后竟选择回来大马,是我国人民的福气。

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他背后的两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妈妈,他说过“妈妈是中国人,60年代从中国到大马。”妈妈提醒他“不能忘本,要学好华文,说标准的华语。”他在外国写信回家,妈妈坚持要他用华文,离家日久,他的华文水平日渐低落,还参杂英文词句,坚持中华文化的妈妈“在我的信上批改,然后再寄回给我”。这个影响非常深远,相信是他愿意回来的主因。另一个我们要感谢的是李永业的太太,
如果没有太太庄珊珊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认识一个慈悲为怀的好医生。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压力原来是动力

20071214日至17日受邀到印尼华文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同月份的20日至24日受邀到棉兰茶艺馆主办个人水墨画展和演讲。

到了印尼,才听说,原来新加坡诗人寒川是印华文学的大恩人。

1966年到1998年,苏哈多政府严禁华文,将毒品和华文书并列,不准带进印尼海关。整整34年,印尼华人没有机会看到华文书籍,更不用说学习和阅读。所有的华文学校被关闭,就连华人方言也不准在公众场合使用,凡在私底下偷偷学习华文的人,如果被人告发或者现场捉到,即刻被监禁。牢狱之灾令几乎所有印尼华人骇惊恐惧,然而,华人对华人文化的根源却无法斩断,在没有外人的时刻,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一有机会,照样在暗地里阅读和学习华文华语。

根据印尼几个作家如华文作家协会主席袁霓、棉兰一份报纸的编辑晓星不约而同告诉我,因为新加坡的作家寒川,他们长期都有新的书报,原来寒川的太太是印尼华人。他每年都带太太和孩子回娘家。孩子的的背包里塞满了华文书籍,由于印尼海关人员不谙中文,因此每次过海关时,他们如有追问,孩子们说是学校假期作业,回到新加坡学校后要交给学校的功课。

那些功课,就是新出版的文学杂志和书籍。

冒着被捕的危险,寒川丝毫不怕,没有犹豫。自己是个诗人的寒川,深刻了解喜欢看书的人,没有书看,是多么痛苦的事。

爱文学爱写作爱阅读的诗人寒川,表现出不怕危险的勇士精神,这份为朋友的真诚付出,让印尼的写作朋友们感动不已。

因此在文学奖颁奖典礼开始之前,在今天已经不同政治气候的印尼,印华作家特别把这件事向作家们透露,寒川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无畏精神,获得了全场热烈的如雷掌声。

在今天热闹的时刻,回忆起寂寞的当年,印华作家无不感叹,文学的兴盛靠的是文学人的热情,文学的衰颓同样也是文学人的责任。在印尼无法避免电脑网络盛行的科技时代,新生代埋头在看似喧嚣热闹的虚拟世界里,对阅读和文学已经失去当年的热诚,备受冷落的阅读和文学,令印华作家忧心忡忡,他们因此急起直追,不断地办活动,他们在发挥文人的创作智慧和艺术才华之际,也盼望培养年轻一代作为接班人,已经断层数十年,不能再让这种情况继续,纵然传统的文学基础深厚,并不代表文学未来是一片光明。

生活在大马的华文作家比较起来,幸运得多,但是,有多少作家真正喜欢阅读,有多少作家把学习当成一生的功课,有多少作家埋头在努力写作?

有时候,压力真的可以成为一份动力。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我要减肥

好象才说着要过年,要过年,带着一点兴奋的心情,(来到这年龄,还能有一点点兴奋的心情来过年,很不错。)

谁知,匆匆地,年又过去了。

新年做了些什么吗?好象还来不及做什么,仔细回想,新年期间,每天日夜就是吃吃吃。

自己在家吃,到朋友家也吃,出去外头遇到朋友,相约朝着餐馆,又再聚餐。

除了吃,过年没有别的娱乐了吗?

有的,看电视节目。

想一想,在观赏电视时,长时间不动,再加上各种各类的零食,嘴里只是吃,眼睛光是看,人不变肥都难。

难怪新年前报纸做了调查,大马人的新年愿望有超过80巴仙是“减肥”。

还有朋友告诉我,新年前努力减肥是为了新年里要吃多一些好吃的。

没有见过比大马人更爱吃的。到处是有关食物的广告,周围全是爱吃的朋友,大家相报,这个美味,那个可口,价钱高昂也不在乎,一年一次嘛。

这是理由还是藉口?

说到理由和藉口,有时候很醒觉地跟朋友说,不可以再吃了,朋友却冠冕堂皇地说:哎呀,新年嘛,当然要吃。

听着,可不是吗,新年呀!这理由很充足唷!

结果新年过后见到朋友,大家意愿相同地异口同声地告诉大家:我要减肥。

最近见到友人,还有人向我讨取小黑上回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减肥菜单。虽然也有朋友告诉我,上回拿到现在,尚未开始。

我时常说减肥不难,朋友不信,其实是真的。

减肥最难的是决心和毅力。

下了决心,所有的年糕、甜品、油腻食物和汽水,一概不入口,然后别忘记,每天运动至少45分钟,真正的运动,直至流汗。

别自我欺骗呀。

以上的减肥方法以及劝告,是给自己的。

Friday, February 6, 2009

不灭的精神


在报上无数次见沈老,真正有机会面对老人家,坐下来谈话,却是去年的事。08年农历年过不久到马六甲,为了我的新书《心路--走向大马艺术家》,与沈老做个访问。

那天还是马六甲谭绍贤画廊的儿子谭子豪带路。子豪说在马六甲,提起沈老,无人不识。沈老不平凡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为华教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为慈善不遗余力的付出,为华社不屈不挠的奋斗和伟大贡献,深深受到众人的敬重与爱戴,并已成为后辈们的典范。

200624日,金马士苏启慧及黄亚花夫妇成立一间“沈慕羽纪念馆”。沈老说他之前和他们素不相识,因此非常惊奇。苏启慧和黄亚花以此纪念馆表达了他们对沈老的尊敬、仰慕和爱戴:“向沈慕羽学习,是我们展出的主题。从所周知,沈慕羽的一生,奉献给华教,为了维护民族教育,使华教薪火相传,和保有中华文化,他以赤子之心,全身投入,从未言悔。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正如陆庭谕先生指出的:‘他是华教历史的见证人,也是这大时代的历史见证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许多史实的参与者。’正因为如此,我们尊敬他,热爱他,可以说他和林连玉先生一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教育的灵魂。”

民间都知道,自喻为平凡人的沈老,一点也不平凡。沈老衣著整齐脸带笑容到厅里接见我们。正气凛然的他,形象一如他的书法写的“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和“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女佣捧出茶点,沈老频频叫我们喝茶吃点心,并说那饼是学生送来的。厅里的墙上,挂满沈老的照片。有获奖有名人到访的光荣纪念,也有一家人在节日相聚的温馨时光记忆,还有很多各地各国人赠送的礼品和纪念牌匾等等。

那天沈老的精神还好,但毕竟已是96岁的老人了,我忍不住提了一个没有礼貌的问题:“从青年到老年,您不停地在为华教、华社奋斗、争取,不觉得累吗?”沈老想也不想就回答:“人,是需要有牺牲精神的。”这一句话让我听了觉得很惭愧。沈老淡淡地说:“我没有觉得辛苦,也不觉得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这样子做是应该的。”把为华人华教的奋斗和争取,视为个人应尽的义务的沈老,正气凛然地继续:“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我的生命只有战斗,只有服务。因为,唯有民族文化存在,我们才会继续存在。”沈老清晰的声音到现在还在我耳边响着:“先父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孙中山说过,一个人要做大事,不一定要做大官。”沈老曾经有做官的机会,但他选择做大事,做一个华人应该做的事。1999年受甲州元首封赐拿督勋衔时,沈老坚持立场“封赐不是封口,封赐虽荣耀,但不比民族利益重要,数十年来,我的口没被封。我凭着良心代表华族的心声,不断奋斗。我不稀罕衔头,但民族利益,一失去不可复得。” 事实上沈老不断地争取华文教育和华社利益,但却不是以狭隘的心胸来看待我国的教育政策。沈老说过:“多元种族的国家,应该采多元语文,多元教育,只要有共同课程,以效忠马来西亚为共同目标,以马来西亚语文为共通语文,必修必考,则用任何种族语文作教学媒介都不成问题。沈老之所以不言倦,执著信念到忘记自己已经老的原因是“语文与生命比重,华人爱华文一如马来人爱马来文。”

说话之间,有人按门铃,原来是向沈老要书法的。沈老充满正气的书法体现了他的人格特质,是很多人都需要和想要的。沈老却说他没有真正学书法,但是他以身体力行来肯定坚持和专一的丰硕收获,除了华教斗士的荣誉,闻名中外的尚有独特风格的书法。钟正山院长曾与我说,云南晨星出版社出版《钟正山精作》时,要他请书法家来为封面题字,他的第一人选就是“我们大马的沈老。”“沈老一生为华文教育奋斗,正气凛然。”而中国艺术最重要是表现品格,品格那么高,体会到字里边去。”沈老是钟院长眼中、心里真正的书法家。雄浑苍劲是沈老书法的精神,他以他的人格特质创出闻名的沈体。正如钟院长描述的“人格融进书法里。凝聚了整个学养,表现出来,”正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0925日,刚下飞机即听到沈老逝世的消息,虽然过年期间在报上看到沈老今年没和子孙吃团圆饭的时候,已经心里有数,但仍然感觉悲伤,世上再没有第二个沈老了,是大马华社的损失。而他留下的风范“一生服务为华教,一世战斗为民族”,“书生英雄宝剑笔,文事翰墨孺子牛”却是永远不灭的精神。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享受痛苦

搬家搬了很多次,听起来经验非常丰富。

但是,搬家搬了那么长时间,倒是全新的经验。

有些事情充满趣味,因此不介意时间拖长。然而,从07年年底开始说搬家罗搬家罗,搬到09年头,甚至农历的生肖也从老鼠进入牛年了,家还未搬好。

东西一箱一箱搁着,看着都感觉头很疼。虽然大多是书和画,不过,时间太久,有些箱子里到底装些什么?渐渐都快忘记了。

每次打开一个纸箱前,都要猜一猜,这回会看到什么东西呢?

听起来好象很好玩,实际上一点也不有趣。

东西都不知道在哪里?尤其是有所需要时,偏偏找不到,简直是考验自己的耐性。

在这段过渡时间里,成天充满焦虑,每天很努力要把新房子整理好,却有许多客观因素让事情无法顺利完成。

主要是大家都在忙碌地为生活而生活着。

幸好有两个女儿时常安慰妈妈。

每件事都有过程,妈妈,享受这段过程吧。

为什么要快快走到目的地?

是的,为什么非要马上即刻处理好搬家的事?又不是没有地方住,也不是有人催促,缓缓地姿态优雅地,从容不迫不是好过急匆匆吗?

时常劝告别人,人生道路,每一段都有美丽的风景,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还叫别人别急别急,要慢一点,偶尔停下脚步来欣赏半路风光,说得像个哲学家,结果自己陷入步伐不停地向前跑的困境。

感谢女儿们的提醒。

现在开始,享受搬家的痛苦,并尝试在苦中寻找快乐。

Monday, January 19, 2009

幸福的感觉

幸福是一种比较出来的感觉。

新年前,朋友来信说,今年一定要幸福。

是的,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到底幸福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以为有钱就有幸福,于是,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就是要赚很多钱。

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上的需要,不过,真正的幸福却不只是有钱。

昨天到银行付了一笔账,自己开着车,转个角,看见一个中年人,驾一辆摩多车,车后载着一大堆杂物,大多是空的塑料瓶子,由于载的东西太多,他摩多车的速度极慢,正小心翼翼地穿街走巷。

阳光炽烈,刺到我的眼睛,我不得不即刻戴上太阳眼镜,日午的那股热气穿过我的窗玻璃,灼得我的皮肤很痛,冷气应该开得更大,但我不忍心。因为看着炎阳下的摩多骑士,我马上感觉到自己的幸福。

Sunday, January 11, 2009

新年更好

清晨打开大门,院子里落了一地黄褐色的叶子。大马气候炎热,四季不分明,可是,见到黄叶漫天飘舞,干燥的空气中带着些许清寒,立刻感觉到岁末的意味。

岁末总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感,一年又到了尽头,今年仿佛比去年更快一些,时常怀疑,是不是地球越转越快呢?似乎才刚说要过年,一眨眼竟已来到岁杪。年龄的增长让人对年兽心生恐惧,我们手上究竟还有多少时间让年兽啃噬?

晨运时快速的脚步,踩在沙沙声响的黄叶上,忆起一首落叶的诗,其中两句正是“人生在世谁愿老,只因起落有安排”,步伐不禁变得沉重,愈走愈缓慢。

去年的新年聚餐,年龄相近的老朋友边吃饭边互相安慰:“老不在年纪,在自己的心里。”个个都作出一副年轻力壮模样,没有人愿意认老,但是,不肯认老并不代表不会老。

“当你的心里觉得自己老了,你就会真的老去。”话虽如此,日子像一粒不肯停止滚动的球,在不断地翻转时,身体上生理上的老化,一点一点显示,一点一点流露,让人纵有万般的无奈,也不得不接受老的来临。

在渐渐暖和的空气中散步,低头发现枯萎的叶子掉了,猛一抬头,却见新的嫩叶在树枝上萌茁。

至今方才了解什么叫做“新年新希望”,最显著的正是落叶和新叶,一边落叶,一边茁新叶,万物不正是如此吗?

万象更新时,祝愿一切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