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8, 2009

怕的事情太多了。不然今天也不会一事无成。
列一张表,大概不够写。
有些怕会消失,有些怕永远在。
最近的新怕是A流感。
本来乖乖在家,那怕就小一点,偏偏最近特别忙,总在路上。
明天要去搭飞机,真的有点怕。
原来是后天的班机,这回是提早。
然而,怕有什么用呢?
既然一定要去,就叫怕离开吧。
郑丁贤在专栏里说得好象中A流感的机会和中马票一样,如果是这样,那就放心了。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怕,再年长一点,就什么都怕,听说,渐渐就会走进不怕的境界了。

Thursday, May 7, 2009

我也是李润强医生的读者

其实我也是李润强医生的读者。

那天的告白,写出我是李永业医生的忠实读者以后,本来接下去就要写李润强医生,结果工作太忙,先是去了两个国家,帮忙其中一个地区策划当地的文学节,做了几个演讲,还有文学创作的评审。一直在忙着的艺术家介绍文章没有中断,今年要出版3本有关艺术的新书。

但是,最近看到李润强医生写《对A流感的感想》,忍不住放下手上的工作,要说几句话。

李润强医生的文章非常生活,一定很吸引一般读者,不只是我一个。

他很喜欢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专栏。不知道是不是理科的训练,他的专栏文章总是有头有尾的,喜欢把一件事情从头说起,他有一颗已经培养起来的慈善心肠,使到他在文章里往往苦口婆心,对社会、群众和病人加以劝告,有时不限于病情,许多当今的社会现象也会被他带进他的医生生活里,出现在专栏文章中,最后他会发表他对是篇文章的个人感想。

我时常想,如果他以后不要当医生了,他可以当小说家。不过,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从他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地关心病人,怎么替病人担心。这一点和他专栏的邻居李永业医生一样。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好医生。最好还有更多更多。

最近我听说一个医生朋友要到欧洲开一个专业的医学会议,但因为突然爆发的A型流感,他马上取消行程。
在这个时候看到李润强医生在已经知道香港证实了第一宗A型流感病例,却照样出席亚洲骨质疏松症联合会的常年会议及委员会会议。诚实的医生在文章里异常坦白,他也有担心和害怕,甚至提到在飞往香港的机上,机舱里有不平常的安静,连呼吸声都听得到。有人咳嗽几声,隔壁的搭客就会用手帕或纸巾盖着鼻子,甚至停止呼吸一分钟!
如此紧张的时刻,李润强冒着自身的健康危险,也出席了会议。

他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自己问自己,在回到马来西亚时,会不会被隔离呢?说明他还担忧。
又给自己安慰和打气:应该不会吧?

一篇短文章,让我们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有医德医生。

李润强,或者是李永业,让我看到,无论是做医生,或者做作家,重要的是先做一个人。

Monday, May 4, 2009

手机礼貌

来到一个泛滥使用手机的年代,在大马社会,不论是男女老少,几乎是人手一机。

在公众场合,许多人对身边有人也丝毫不介意,高声对着手机聊天甚至倾诉心声,对于心事泄露出来给旁边的人听见,一点也不在乎。

这些人有没有考虑旁人的感觉呢?你的不在乎并非他的不在乎呀。

美国前纽约市长朱尼,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半途停下来,接听太太的来电,引起不少市民的争议。

这之后美国针对一千五百位成人做了一个意见调查,发现超过80巴仙的美国人,对旁人在公共场所扰人地使用手机而觉得光火。另外有20巴仙的人,曾因当众使用手机而受到旁人的指责。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即使干扰用餐或在会议进行时,仍然无法克制自己不使用手机。

用手机是一种方便,在方便自己的时候,请为他人着想。时常在巴士、轻快铁、超市、购物中心、咖啡座等公共场所,对着手机大小声讲话,把周围的人全当透明。还有更严重地得了一种“一分钟不可无手机”的病患者,甚至会议期间、听演讲的时候、在电影院里观赏影片时,既不把手机铃声关掉,照样接听手机,同时也不压低嗓音,叫所有的人都和他共同分享他和手机来电者的说话。

有的人对别人的秘密完全没有兴趣知道,同时,顺便提醒,尊重别人是一种生活礼貌。

Saturday, May 2, 2009

再富,也要穷孩子

再富,也要穷孩子 朵拉

上个月我在雪兰莪加埔小学演讲,主题是《亲子关系》。听众大多为关心成长中的孩子的学生家长。

演讲过后是提问时间,一个家长提了最近在网络里广为传寄的“再富,也要穷孩子”,问我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网络上传来的故事中提到,澳洲人民生活富裕,但他们对孩子的的教育理念与华人大不相同。他们认为,孩子从小过份呵护和照顾,长大以后,不但无法自立,而且不懂感恩。

对于生孩子,大马华人大多都是重质不重量,一心要让孩子有最好的教育,还有最好的享受。曾经在过去吃苦的家长,对苦的滋味非常熟悉,因而害怕下一代会和他一样苦。所以把这句名言传宗接代,一说再说: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由于如此,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他喜欢,只要他快乐。

一切以孩子的感觉为重,孩子的需要,就是最迫切的需要。

孩子的手机比父母的还要新款贵重,孩子的衣著鞋子比父母亲的还要名牌,孩子吃的东西比父母的还要讲究。孩子不知道如何赚钱,但他们知道如何花钱。父母给孩子一张附加信用卡,孩子去购物中心花钱,就像大富豪一样的奢侈,买任何用品从不看价码,反正把卡刷一刷,名字签了,父母自会替他付账。听过有孩子告诉我,没有钱,没关系,到银行靠墙的按钱机器按一下就有了。

因此孩子几乎每星期都到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去闲逛,看中什么,不必考虑,马上买回去,至于用不用得上,是另外一回事。

一橱的衣服鞋子,有的只穿一两次,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穿过,但是,照样不停地购买,他们的理由是橱里的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不穿?不合穿。为什么不合穿又买?买的时候以为合穿。

家长有时候会骂孩子不懂储蓄,不知节俭,随便花钱,胡乱刷卡,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在纵容孩子?

而家长的纵容,造就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学会不劳而获,享受富足,贪图安逸,他个人的需要才是重要和紧要,其他人他都不在乎,更不放在眼里和心上。

家长要是眼光放长远些,想到孩子的后半生,已经年老的我们再也不能参与,年轻的孩子需要自己独立,那么在让孩子往前继续走自己的路之前,一定要先逼他学会照顾自己。在孩子的经济无法独立前,不许购买名牌、不乱签信用卡、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孩子从来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才会胡乱花钱,同时不知感恩。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的孩子听起来是一则笑话。人上人也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处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在物质上我们不必让孩子过于丰富,但在精神上,我们绝对不可以穷孩子。

可惜眼见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恰恰相反,往往是物质上非常富有,精神上完全空虚。